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台灣小孩補習,所謂何事?

台灣補習早已是一種風氣,從我那個年代開始早已有許多人在補習。當我讀高工時,不知多少人為了考上一間好學校而補了三年習。 小弟不才,那三年連一天補習班都沒進過,但考試結果出來卻跌破大家眼鏡,分數竟可以進入國立大學。其實,學生為何補習呢?家長為何不斷地要孩子犧牲睡眠、精力去補習呢?

說到補習,當然就要想到中國最早的補習班班主任,孔夫子啦。毫無疑問地,他老人家正是有歷史記載以來創立私塾的第一人,而且也是被尊為「至聖先師」的偉大導師。因為當時並沒有所謂的正規教育,補習便是當時大量教學的少數方法之一。

而且春秋時期能受教育的人不多,通常只有諸侯王室才能受教育;一般民間大多是不識字的文盲,所以私塾在當時是一種創舉,一種能大量培養人才的方法。 據說孔子門下有三千餘名弟子,其中有72人可以算是出師的。而且孔子也提倡 「有教無類」、「因材施教」等即使今日看來也是很激進超前的想法。

總結來說,私塾是孔子在看過春秋時期"禮樂崩壞"的情況,而決心想要將禮樂重新找回來的一種發明。藉由大量的培育人才,讓這些人才進入各地的諸侯國中擔任士大夫,教化王公貴族的後代,進而使整個中原能得以回復禮樂。 「有教無類」即是說,人不分貴賤,只要想學習的都可以受教。 「因材施教」即是說,對不同的人才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。

只要符合「仁」的中心思想,要怎樣教他都沒問題。

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台灣的蜂窩性組織炎,中央政府。

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提出一個概念,一個國家所能生產的資本大致上是固定的,而整體來說,社會上可以分為兩種勞動。 一是生產性勞動,二是非生產性勞動,這兩邊的勞動者都需要消耗食衣住行等資本。 所以說當愈多的資本提供給了非生產性勞動者時,不論這種職業在我們眼中是多高尚,都會排擠到生產性勞動者的資本,導致下一年所生產的資本數量降低。

所以我們也可以說,生產性勞動+非生產性勞動=100%

例如:社會上有仕農工商。當農、工今年生產了100份糧食,若平均分配下每人可分得25份。但是仕紳卻以要收稅等等理由向其他階級收取了各10份的糧食,這樣他就有55份,而其他人只剩15份。 當下次農工要再利用這些糧食生產更多糧食時,能生產的數量變減少了。
而且當中,仕與商不生產物資,所以有70份糧食都在非生產者手上,而只有30份糧食在生產者手上。

政府官員、服務業、軍公教等行業雖有許多功用,但都屬於非生產性勞動者。
農民、工人等屬於有產品的產業方面,則屬於生產性勞動者。

在現在台灣希臘化,所有人都想考公務員的狀況下,誰要來負責生產呢?而且目前台灣政府有六成的總預算都用於人事費用,何況再加上許多浪費掉的費用,只有不到四成是用於幫助民間(真正的)生產事業、改善台灣環境上。可以說,目前台灣最大的毒瘤就是中央政府。

而逐漸減少的耕地(大多都是被迫休耕,或者被買來變賣為建地炒作),使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%左右。換句話說,我們有70%左右的糧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,只要國外糧價升高,台灣的物價也會不斷升高。更不用說在大量投機份子炒作下的房價、租金升高,會為台灣的服務業帶來多大衝擊了。

其實台灣政府可以發揮的空間實在是太多了,因為目前台灣是屬於KMT專制的情形(一黨獨大,要做啥都可以),但偏偏就是KMT當中貪污腐敗的太多,為國為民的太少,而且又由一個優柔寡斷、昏庸無度的人來擔任總統,身邊也不乏尸位素餐的佞官,就算是行的也能做到不行。 

看看當初蔣經國先生是怎麼做的。因為他知道KMT當中貪腐行之有年,所以他大量地從KMT體系外找人才來做事,就算是KMT的人,也要經過他的鑑定後他才會用。台灣當初能經濟起飛不是只靠天時,也需要有人和的,蔣經國先生正是在當時不斷地延攬人才,為國家所用,才能締造出經濟奇蹟來。 現在的馬政府,想要靠模仿、消費蔣經國先生來維持民心,請他先自省一下,研究研究蔣經國先生是怎樣1.做事 2.重視人民和 3.延攬人才 的吧。

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

其實,乾脆請家庭主婦(夫)來當總統比較好?

    嗯,這篇沒什麼重點,純粹是假想,如果請一個懂家政、會節流的家庭主婦(或夫)
來當總統的話,是否台灣的財政與經濟能夠有更好的規畫呢?

     這其實不是空談,因為台灣目前缺乏的,正是有財務規劃的政府官員,每個高官
目前都在想的其實不是如何讓台灣財政能夠更好,而是如何把今年度的預算給全部
花完。 因為世上的政府方針大多相同,就是今年度預算花不完還有剩,下一年度就
刪減掉你的預算。 反過來想這真的是一個不好的方法,變成你要逼得每個人都要擴大
支出(甚至要編列不必要的名目來消耗預算),明年度預算才會繼續增加。

     第二點就是,通常政府官員因為握有龐大預算,就會傾向做出會花大量金錢的決策
,卻不見得是最有效的方法。(資料來源:關注細節) 當他們傾向花大錢時,反而會忽略掉一些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(而且也花得比較少),這正是為何大多數財經官員做的決策都是花大錢,省小錢卻沒辦法解決問題, 諸如證所稅、二代健保、補助快倒閉的大財團等....。

     難道他們對於台灣財政狀況不瞭解嗎? 或是不懂得學術上的經濟模型嗎? 或者他們每個
人對於自己的金錢都管理不當嗎? 當然不是了。 他們都懂,但卻缺乏了更重要的、看事情的角度,當然還有權力過大。 如果是一個正常、熟練的家庭主婦(夫),請問他會允許自己家的房間髒亂、不夠整潔嗎? 他會希望自己家每個月都是赤字嗎?他會不懂得量入為出(控制預算)嗎? 當他想把事情做好,會找一個把錢花光、而且還要再借更多錢的方法嗎? 我想不會吧。

     其實,政治真的也沒有啥太高深的學問,就是把利益分配得當,該給就給、不該給就不要亂給。 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句話其實到現代還是非常受用的,你連家都顧不好了,還以為能搞好一個國? 蔣經國先生當初為何會選擇培養李登輝、宋楚瑜等人,不是因為他有權有勢或在學術上有多高深的見解。他只做了幾件事,去他們家逛逛、看看平常這些人怎麼生活的,問問他身邊的人,確定這個人人品值得信任才予以任用。 培育人才可以隨時做,但培育一個人的性格、美德可不是這麼容易的事。 台灣真的需要更多有能力決策、但沒什麼預算的人, 還有人品、家政、美德(不是像補泳褲那種假仙)都足夠的人當領導的人,這樣台灣免於滅亡的機率還比較大。